最新动态

服务热线15934129438  

媒体聚焦

首页>>媒体聚焦

【导演阐述】吴子牛:“一个廉吏的成长”故事

发布时间:2019-09-18点击:377

原标题:感受、剖析和赞美“一个廉吏的成长”故事——电视剧《于成龙》导演阐述

 【一】

  作为一部剧的导演,接手每一次创作,首先是要“处理”你面对的题材以及人物所处的时代,故事与时代的关系,人物和历史的关系,以及主人公与剧中的各种人物的关系,继而分析这个题材,解读这个故事,找到故事中主人公的“魂”,也就找到了这部剧的“魂”。然后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影视手段,去叙述这个故事,去塑造刻画主人公于成龙以及剧中上百位有名有姓的各色人物。

  《于成龙》是一部令人感慨万千却又觉荡气回肠的历史巨制,高天厚土之下,奔腾的黄河之滨,当主人公于成龙走出永宁书院,满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想之时,他已届四十五岁。从此,开始了他悲壮却又波澜壮阔的官场生涯。这本身就是个传奇,却又有真真实实的历史记载。他是铭刻在大清历史中的廉吏能臣。

  经过在山西永宁书院几十载的苦读,于成龙获得了文化和思想的深厚积淀,终于厚积薄发,当新朝急需用人之际,于成龙掣签出仕,无疑成为了一颗官场新星。当他坐着驴车,怀揣着母亲典地和乡亲们为他凑的盘缠,离开故乡的堡门时,即开始了他出将入相,出神入化的传奇。这有他尔后一连串艰难的脚印佐证。他的作为,他的担当,二十三载的官场岁月,掷地有声,引起大江南北的回响,印证了这位三获“卓异”考评的廉吏于成龙非凡的人生。

【二】

  读书与做官也是这部戏的亮点之一,剧中信手拈来的官员,比如于成龙、章吉仁、周瑞和、金光组、张朝珍、陈廷敬、熊赐履、明珠甚至屈九万等人,无一不是经过严格的科考而入仕做官的,不是举人就是进士,甚至榜眼、探花、状元……毛泽东曾经说过:“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可见,深厚的文化积淀、高远的思想境界、博大的人文情怀,对一个官员是多么重要!(当然,本剧中也有一些贪官污吏,同样也是经过科考、层层选拔的官员,但不占主流!并被以于成龙为首的正能量一一击溃!)

  中国是有几千年深厚文化传承的,历代官员无一不受其熏陶和影响。《礼记》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即为古训。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徐锡麟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于成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基础和家国情怀出处所在。

【三】

  这部剧的“人民性”也纳入了当下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接地气”,是此剧的另一大看点。这也是剧中于成龙二十三年为官生涯中感人至深的一个看点。在剧中于成龙家那个大磨盘处,初冬场瑞雪降落的夜晚,三个意气风发的读书人得知朝廷急需用人,可直接去北京掣签为官时,兴奋之余,不约而同地齐吟:“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尚未出仕,此吟便道出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志向,道出了“父母官”的真谛。其实,这副对联产生在于成龙时代之后,但此时依此联描绘于成龙的心声,确实是再准确不过了。一位编剧曾说道:“历史是一只养在瓶中的鸟,而历史剧则是放飞这只鸟于自然和空中。”因此,我将这联用于那个飘雪的夜晚,一如郭沫若所说,历史剧是发展历史的精神,说明他高度重视历史剧的社会作用和使命感。因此,在原则范围和道德准则既定之后,不必拘泥于所谓的“历史真实”,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比如,成泰燊不是于成龙本人,但观剧之后绝大多数观众都只认可于成龙就是成泰燊!处理好这些艺术中的辩证关系,这部剧就好看了,深刻了,感人了,给人以回味和深思了!于是“三性”也就统一了。

【四】

  这部连续剧六个板块仿佛六部大电影——是这部剧不同于其他任何电视剧的结构特色,也是耀眼的观赏亮点。于成龙一行二十三年走遍了东南西北的六个地方:山西、广西、湖北、福建、直隶、两江。自然风貌、风土人情迥异,六个地区故事不同、人物各异,但都统一在“于成龙”这三个字里。

  山西,高天厚土,朗朗书声,恪守“半部《论语》治天下”。理想主义的永宁书院刹那间发生了不顾朝廷禁令的永宁守备喀尔其率兵圈地事件,无论土地还是民宅,书院还是寺庙,一应圈占,这个事件中,于成龙个站出来抗争,让我们次看见了这个文弱书生的倔强、勇敢和担当,为此他差一点丢掉了脑袋,但他坚信世上自有公理。皇帝的圣旨判决了恶吏,于成龙获得了自由。时逢新朝,急需人才,于成龙就此参加恩科考试,很不幸的是他因发现了考场舞弊的惊天秘密,继而奋起怒砸贡院考场,幸亏朝廷的正面力量再一次拯救了险遭不测的于成龙。接连发生的两大事件,令人震撼,可歌可泣。这两件事深深地震撼了他,刺激了他。也许正是这些原因,成为了于成龙决定出仕做官的动因:一旦为官,必要对得起“天地良心”!紧接着,因为的用人需要,前朝落选举子不经科考可直接进京掣签为官。对于成龙而言,四十五岁年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最终,他掣到了“广西罗城”——朝廷铨选补缺中最差的一个地方!故土难离,亲情难舍,男儿有泪不轻弹,四十五岁的于成龙义无反顾地去了,冒着北国的风雪严寒去往南国边陲的绿色世界,开始了他二十三年可歌可泣、可赞可叹的为官生涯。

      罗城是一个美丽的南国边陲小城,但刚刚结束战争三年,政治生态恶劣,社会治安状况险恶。一个知县畏难逃跑,另一个知县被杀,处于无政府的真空状态。恶匪横行乡里,即便是无所畏惧的于成龙还未跨进罗城,便差一点被人夺去性命。结果虽保住了命,但官服官印皆被抢走。当然,于成龙最终运用自己的胆识和智慧,剿灭了恶匪,但牵出了更可怕的问题——藩田问题。        土地悉数落入豪绅的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这是恶匪与恶吏勾结的结果。因此,当于成龙绝处逢生,蓬头垢面进入罗城时,万人空巷,土地荒芜,见不到一个庄户人家……于成龙在罗城的故事很像美国西部片,颇有些《正午》的意思;他身上的愤怒、正义、勇敢、担当以及智慧颇有些加里·库柏这个英雄的影子。最终,于成龙战胜并剿灭了恶匪谢德昌,通过这条线挖出了他背后的豪强劣绅蓝大兴,通过蓝大兴挖出了罗城和柳城的恶吏胡安之、刘清河,还了罗城一份安宁与祥和。正如初到罗城时,他将县衙大堂背影板上的“海水朝阳”(公正严明之意,所有衙门必备图案)擦洗一新,并亲手书写一副对联“头上有青天 做事要存天理,此地是瘠地 存心与民共治”。这正是于成龙在罗城的写照。在罗城的六年间,他把当地治理得风生水起,百姓丰衣足食,由此被上级举为“卓异”,这也是清代官员能获得的更高荣誉吧!

  上面粗略的行文描述了一下山西与广西两个板块的大概故事,下面还有四大板块;湖北、福建、直隶、两江。四个地区的故事各有不同,但都格外令人震撼,东南西北强烈的地域风格对比画面上强烈的视觉冲击,处处精彩。湖北平叛,东山剿匪,剿抚并行。情节跌宕起伏,匪首刘君孚被招抚,但一反、二反、三反,终被于成龙招安,继而全面剿灭东山叛匪,为朝廷平定天下的战争安定了湖北大后方。这期间,阻止麻城攻城,避免了人民的血光之灾,黄州城艰苦卓绝的保卫战,最终击溃了叛军……

  福建部分,平反冤案,以自己的项上人头和乌纱帽为民请命,悲天悯人的情怀感动了康亲王,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于成龙敢于担当的意义就是无愧于天下、江山,无愧于人民。他在福建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揭示了官场上“衙蠹之害”。他指出,没有一州一府一道不存在“衙蠹之害”,这些不作为反作乱,毫无担当、毫无责任心的各级胥吏与官员,是造成福建几千起冤假错案的直接当事人,因此,于成龙才向康亲王呼喊“人命关天,人命关天呐”!惊天地泣鬼神!最终福建安定了,于成龙功不可没,第三次获得“卓异”的荣誉。在福州接到出任直隶巡抚任命后,于成龙和他的左膀右臂周瑞和、柳晋阳有过一次激烈的交谈,因为直隶就在京城脚下、天子眼前,官场却布有一张暗中的网,交织着各种利害关系,各方势力太大。但于成龙不惧“灯下黑”毅然前往,然而,他们都没有想到,因大旱颗粒无收,饥饿和饥饿的黑影正在直隶的大地上蔓延。于成龙充分运用他的政治智慧、他的过人胆识、他恪守的“天地良心”,在百姓生灵涂炭之际,私自打开皇家粮仓赈济饥民,他宁可掉脑袋、宁可不要头顶上的乌纱帽也要开仓赈灾的壮举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许,认为偌大的官场“只有于成龙一人能为民请命,能与朕同心同德”。之后,于成龙顺藤摸瓜抓获了一批贪官和恶吏,包括他的小舅子,将他们一同押赴刑场,整肃了直隶官场,震动朝野!

  直隶之后,于成龙出任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官居一品。两江是全中国最富庶的地方,它的赋税几乎占了全国的一半,但它也有全国最严重的“火耗”问题——每年有一千多万两银子落入各级官员的私人口袋。这个问题也是历朝历代的一个大问题。凡是力图解决两江“火耗”问题的官员都未有好下场。于成龙一到两江,便遭到了几乎整个两江官场的抵制。还有一个更大的棘手对象就是皇帝的亲外甥,时任江宁大将军的赫里,正是他垄断了两江的“火耗”!

       最终,于成龙和他的战友们一道战胜了赫里,于成龙生死相交的好友、他的幕宾柳晋阳献出了生命;忠诚于于成龙的捕头雷翠亭下了大狱,险遭不测……最后,于成龙抓获了赫里,并越级将其处斩。此事又一次震动了朝野,直至康熙皇帝在大殿之上愤怒地对百官喊出“皇亲国戚犯法与庶民同罪”!于成龙才松了一口气。

  于成龙是在两江总督任上离开这个世界的,他的死,事前不会给观众任何暗示,是在周瑞和代他向百官宣读“严禁火耗谕”时他慢慢地合上再也不会睁开的眼睛,坐化了!消息传到紫禁城,康熙悲痛不已,流着泪赞他是“天下廉吏”!

  于成龙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几百年前的清代,但他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的“担当”精神,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情怀,他的克己甚至“自虐”,令人唏嘘崇敬,的确是今人的榜样。在这部剧中,于成龙的深情和大爱时刻会感染着大家;他对故乡、亲人、师长、百姓的爱,对自己好兄弟的友情,对自己治下百姓的关怀和爱戴,每每让人感动不已,唏嘘不已……

  于成龙这个人物是很生动的、立体的、全方位的,他是一个脾气直爽、感情冲动、说一不二的读书人。他为人勇敢豪气,不惹事、不怕事,正直耿直,恪守遵循“天理良心”,极富感情,胸有大爱,是爹娘的好儿子、妻子的好丈夫、孩子们和蔼的爹爹和爷爷、朋友们眼中的好大哥,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百姓心中的父母官、官员的楷模,是皇帝赞不绝口的能臣廉吏,但是他却几十年如一日地“抠”,“抠”得让人不满,让人生气。但这个缺点丝毫未影响他身边的人二十余年对他的紧紧跟随,虽有怨但无悔!于成龙难道不知道自己“抠”吗?知道!他为官的第二十三个年头,在两江任上的一个夜晚,这位“于青菜”请他的“家人”吃了一桌席,他含着热泪说“我于成龙真不是个东西……”向大家致歉,摆了一桌席,发誓说没有一叶青菜、一片萝卜……于成龙虽官居一品,却节俭自持到极“抠”的地步,此时观众不难理解,这是一个大清官。因之,皇帝与于成龙见面时,看见他清瘦的面庞说:“……‘于青菜’就应该是你这个样子!”时年六十有余的于成龙,此时竟露出一丝孩子般的羞涩与微笑。

【五】

  这篇“阐述”不像过去写“阐述”那般冷静和“技术化”:一是自己一直沉浸在于成龙这个人物的故事中,对他感慨良多;二是这部剧绝不是那种直奔主题而去为“廉吏”而“廉吏”的宣教式的片子,而是从“一个廉吏的成长”这个角度去写于成龙,剖析他、刻画他,深入他的内心去感受他,继而才是赞美他,要让他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爱才能有担当。写他的爱和恨、喜和乐、伤痛和眼泪、细语与呼喊……把动人的故事写好,把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好。这就需要我们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尽全力拍成一部具有极强震撼力的、艺术感染力很强的电视剧,真正展现出“一代廉吏于成龙”!这是一部比较“高大上”的主旋律电视剧,但它却具备了很强大、很深刻的现实意义!这部历史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又是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更加需要受众的思考和感情的介入,因此,在叙事的结构组织上、人物塑造上、思想意义的表达与叙事手法和角度的匹配上,寻求叙事风格样式与故事和人物的更佳结合。

  于成龙为官二十三年,有目共睹,名垂青史,这是有历史和文字记载的,作为此剧的创作者,我更大的心愿就是塑造一个可爱的于成龙,让广大观众喜爱他。我也会尽更大努力拍出一个可爱的于成龙。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那才可以说这部剧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