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服务热线15934129438  

媒体聚焦

首页>>媒体聚焦

【香港文匯報】宛若明鏡于成龍

发布时间:2018-09-18点击:307

      在燦若繁星的歷史名人中,能夠接二連三拍成電視、排成戲曲,並備受廣大觀眾歡迎的,不說鳳毛麟角,也是屈指可數,于成龍便是其中之一。

     2000年,電視連續劇《天下廉吏于成龍》在央視一套播出後,轟動全國,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街頭巷尾談論的焦點。2014年,廉政文化教育精品劇碼《廉吏于成龍》閃亮登場,當年12月30日晚,七常委與首都近千名群眾一起觀看新年戲曲晚會,其中便有該劇碼。2017新年伊始,40集電視劇《于成龍》,經由央視綜合頻道,又與廣大觀眾見面了。于成龍的芳名,再度不脛而走,廣為流傳。都說「明鏡高懸」,于成龍就是一面活生生、亮閃閃的明鏡。

于成龍,字北溟,別號子山。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生於山西永寧(今山西方山縣北武當鎮來堡村),其先祖和父親,都在明朝做過官。其父在鄉裡宣導孝義之道,有長者之風。受優良家庭環境的熏陶,于成龍性格沉穩、不卑不亢,才智過人、克勤克儉,並養成腳踏實地、不尚空談的作風。

      于成龍是名副其實的大器晚成。順治十八年(1661),44歲的于成龍,步入仕途,任廣西羅城知縣。羅城新隸於清廷統治不到兩年,局勢動盪不安,兩任知縣,一死一逃。加之崇山峻嶺、瘴癘流行,從外地到羅城為官的,「百無一歸」。為了報效國家,于成龍不顧家人和親朋的阻攔,懷着「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拋妻別子,只帶着簡單的行裝和幾個僕從,騎驢上路,前往赴任。彼時的羅城縣城,僅有6戶人家、10餘間草屋,一派蕭條,滿目荒蕪,以至「豺虎晝行於市,野狼啕嗥不已」。環境之險惡、條件之艱苦,超乎想像。于成龍和隨從們,只得寄居在關帝廟中,「插籬棘為門牖」,壘土台作几案,每天蹲在地上吃飯。不久,隨從者中,有的染病而死,有的離他而去,只剩于成龍孤身一人。他曾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萬里惟餘一身,生死莫能自主,夜枕刀臥,床頭豎二槍以自防。」

      古人云,人在做,天在看。我想說,官在做,民在看。羅城是多民族雜居地區,匪盜猖獗、械鬥頻發。于成龍到任後,費盡心思,設計捉拿盜匪;不遺餘力,調解民族矛盾;廢寢忘食,致力公正斷案。不到一年,社會穩定,風氣好轉。當地百姓看在眼裡,喜在心頭。當他們發現于成龍生活清苦後,便主動給他送些土特產。于成龍一概婉言謝絕。康熙了解于成龍的品行與政績後,委任他為四川合川知府。當他啟程赴任時,羅城百姓湧上街頭,大呼:「公今去,我儕無天矣!」這與當下個別地方主官離任或落馬後,人們自發燃放鞭炮以示慶賀的現象,形成鮮明對照。

      之後的于成龍,仕途平坦、官運亨通。先後任湖北黃州同知、武昌知府、黃州知府、江防道員、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隸巡撫、兩江總督(轄江蘇、浙江地區)等職。于成龍長於詞訟與斷獄,常常微服私訪,先後處理了許多地方上的疑案、懸案、錯案,使之得到平反,從而贏得「于青天」的美名。蒲松齡在《聊齋誌異‧于中丞》中,就描述了于成龍兩破疑案的故事。于成龍三次榮膺「卓異」、屢屢得到重用,與康熙皇帝慧眼識珠、知人善任密切相關。據史書記載,康熙的外甥喀禮,因橫行不法,被于成龍下令斬首。他不但沒有受到掣肘與打擊,反而被一再提拔和重用。

       舊時官場上,饋送、請託盛行,成為各級官吏之間狼狽為奸、結黨營私的手段之一。對此,于成龍深惡痛絕。他升任直隸巡撫後,嚴禁州縣增收火耗、勒索民眾、饋送上官。大名知縣不聽勸戒,一意孤行,暗裡向于成龍「呈送中秋節禮」,于成龍不僅嚴辭拒收,而且專門發了《嚴禁饋送檄》,予以通報批評。為了剎住這股歪風,他還在大堂上張貼對聯:「累萬盈千儘是朝廷正賦,倘有侵斯,誰替你披枷帶鎖;一絲半粒無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曉得男盜女娼。」

      說于成龍是一面明鏡,不單是廉政勤政,還在於愛民如子、敢於擔當。一年,黃州發生嚴重饑荒,他冒着殺頭的風險,在未得朝廷恩准之前開倉放賑,「救活饑民無數」,並多次如實奏報災情,得到康熙的高度讚譽。于成龍之所以被譽為「天下廉吏」,得益於他的「生活習慣」。步步高陞的于成龍,生活卻始終「濤聲依舊」。為了扼止統治階級的腐化,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樸」。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僕共吃」,在江南,他「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百姓親切地稱他為「于青菜」。總督衙門的官吏,在他的影響與約束下,「無從得蔬茗,則日採衙後槐葉啖之,樹為之禿。」

      民心是桿秤。康熙二十三年(1684)農曆四月十八日,六十八歲的于成龍病逝於兩江總督任上。南京男女老幼,商販僧侶,無不如喪考妣、痛哭流涕。出殯當日,出現「江寧守及門下諸生合士民數萬人,步行二十里外,伏地哭,江濤聲殆不聞」的動人情景。事實上,古往今來,但凡清官好官,在位時,百姓真心擁護、熱情支持;人死了,依然念念不忘、讚不絕口。于成龍去世後,人們發現他的木箱內,只有一套官服,別無餘物,市民遂自發塑建雕像祭祀。康熙帝則破例親筆撰寫碑文,對他廉潔刻苦的一生予以高度褒獎。

       于成龍難能可貴之處,還在於--善於敢於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統一起來。61歲那年,于成龍升任福建按察史。當時,清廷實行「海禁」政策,福州犯「通海罪」者多達6000人。于成龍把個人名利得失置之度外,堅持重新審理「通海案」。最終設假案者被斬,無罪漁民被釋放;康親王率10萬八旗兵駐紮福建,為解決糧草問題,要徵集3萬名莝夫(鍘草的民夫)。于成龍調查後發現,當時福建全省男丁不過6萬來人,且平日徵集民夫不斷,倘若再徵3萬莝夫,等於十室九空。於是,他從百姓生計考慮,冒死上書,提出罷免莝夫令,並據理力爭,贏得了支持。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封建官吏也好,人民公僕也罷,誰人不希望在自己離任甚或辭世之後,留下一個好名聲。此乃人之常情。殊不知,好的名聲不是隨心所欲,想要就要,想有就有的。只有像于成龍那樣在任時廉潔奉公、勤政為民者,才能在群眾心中樹起一座無形的豐碑。「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每一個為官者,想做出業績也好,要留下一個好名也罷,都應當經常地、自覺地照照于成龍這面明鏡。